
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凭借其宽禁带特性(3.2eV)、高击穿电场强度(10倍于硅)、高热导率(3倍于硅)以及高电子饱和漂移速度等优势,为功率二极管带来了革命性进步。SiC二极管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肖特基势垒二极管(SBD):其基本结构是采用金属-SiC半导体接触形成肖特基势垒,而非PN结,属于单极性器件(仅多数载流子导电)。其关键特性有:
1)几乎无反向恢复电荷(Qrr极低),显著降低开关损耗。
2)耐压范围可达650V-1700V,突破硅基SBD的200V耐压限制。
3)正向压降(VF)具有正温度系数,避免热失控风险。
4)反向漏电流(IR)相对较高,但高温下仍可控。
2、结势垒肖特基二极管(JBS):JBS在结构有所创新,在SBD基础上集成P+区,形成肖特基与结势垒协同结构。其主要的性能优势:
1)大幅抑制反向漏电流,解决高压SBD的泄漏问题。
2)保持SBD的高速开关特性。
3)支持更高工作结温(>175°C)和更大电流密度。
4)浪涌承受能力优于纯SBD结构。
3、混合PIN肖特基二极管(MPS):MPS的技术特点是结合SBD与PiN结构的混合设计,最新一代器件代表(如Vishay第三代SiC二极管)。其核心优势如下:
1)超低电容电荷(低至28nC),减少开关损耗。
2)正向压降进一步降低(典型值1.35V@1200V级)。
3)反向漏电流极低(25°C下仅2.5μA)。
4)无恢复拖尾现象,提升高频效率。
4、PiN二极管:这类二极管适用领域主要面向超高电压应用(3300V以上)。其性能特点如下:
1)导电调制效应实现超低通态损耗。
2)反向恢复问题在高电压段相对可接受。
3)在硅基PiN优势区域(中低压)已被SiC SBD替代。
下表是整理的碳化硅二极管主要类型特性对比:

接下来就谈一谈Si基二极管。硅(Si)作为第一代半导体材料,其功率二极管技术成熟,成本低廉,但受限于材料特性(禁带宽度1.1eV,击穿场强低),在高压高频场景面临挑战。主要分为四类:
1、通用整流二极管:一般为50/60Hz工频整流(如桥式整流电路)。其主要的特性参数:VF约1V(标准硅PN结压降);trr较长(>μs级),不适用高频;反向恢复电荷(Qrr)高,开关损耗大。通用整流二极管的一般应用在交流整流、电源反接保护。
2、开关二极管:是介于通用型与FRD之间的中速器件。其关键特性是trr优化至数百ns,优于通用型;VF仍保持约1V;无反向恢复尖峰抑制设计。主要应用于低频开关电源、微控制器外围电路。
3、肖特基势垒二极管(Si-SBD):其结构特点是金属-硅接触(非PN结)。这种二极管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超快开关速度(trr<100ns);低正向压降(0.5-0.8V@数安培)。但这种二极管也有一些缺陷,比如:耐压限于200V以下,高压应用受限;反向漏电流大,高温下易热失控。其主要应用于DC/DC转换器二次侧整流。
4、快速恢复二极管(FRD):其本质就是优化PN结的少子寿命控制技术。因此表现出很明显的特点:耐压可达800V以上,弥补Si-SBD不足;trr显著缩短(几十至数百ns);牺牲部分VF特性(高压型号VF≈2V);恢复电流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FRD主要应用于AC/DC转换器、逆变器电路。
以下是硅基二极管主要类型特性对比:

现在我们将碳化硅二极管与硅二极管综合比较一下,首先从材料和物理特性来作对比。
如下是碳化硅和硅的材料特性比较:

从物理特性来看:碳化硅的宽禁带特性使其能在175℃,甚至200°C以上高温环境稳定工作,而硅器件通常限制在150°C以内。另外高击穿场强特性允许SiC二极管漂移层更薄且掺杂浓度更高,实现小型化低电阻特性(相同耐压下芯片尺寸仅为硅的1/10)。高热导率的特性显著降低热阻,提升功率密度和可靠性。
从器件结构与电气特性来看:
正向导通特性:SiC SBD在高压(>600V)应用中VF接近Si-FRD,但Si-SBD在200V以下仍具VF优势。
反向漏电流:高压SiC二极管IR与超快Si二极管相当,但随温度变化更平缓。
反向恢复(trr):SiC SBD因单极性工作几乎无反向恢复电流(仅电容放电),而Si-FRD存在显著反向电流尖峰和拖尾。SiC的trr仅为Si-FRD的1/10且基本不受温度影响。
正向恢复:Si二极管存在导通压降过冲(导通电导调制效应),而SiC二极管无此现象。
温度特性差异:Si二极管的VF负温度系数(易热失控),trr和Qrr随温度显著增加(150°C时Qrr可翻倍)。而SiC二极管的VF正温度系数(利于并联均流),trr和Qrr基本与温度无关。
碳化硅二极管和硅基二极管从应用特性比较来看,首先是开关损耗表现:SiC二极管在PFC电路中开关损耗降低70%,尤其在硬开关拓扑中优势显著;Si-FRD在高频下因Qrr导致开关损耗主导效率。其次是电磁兼容性(EMI):SiC的软恢复特性减少电流尖峰和振铃,降低EMI滤波器设计难度;Si-FRD需要RC缓冲器抑制di/dt,增加损耗。
碳化硅二极管的系统级优势:SiC的高频特性允许使用小型化无源元件(电感、电容、变压器),提升功率密度;SiC的高温耐受能力可简化散热设计,降低系统重量和成本。
下表是SiC与Si二极管综合性能对比:

在应用场景上面,碳化硅和硅基的二极管也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1、太阳能逆变器
Si方案痛点:Si-FRD在PFC和升压电路中高温下Qrr剧增,导致效率下降(>150°C时损耗显著)。
SiC优势体现:全温度范围保持高效率(-55°C至175°C);消除反向恢复损耗,系统效率提升1-3%;高频运行允许减小电感尺寸,降低系统成本;典型方案:1200V SiC JBS用于DC-AC逆变桥臂。
2、新能源汽车充电器:
Si方案局限:Si-FRD在400V/800V高压平台下开关损耗大,散热设计复杂。
SiC核心价值:耐压余量充足(650V/1200V/1700V平台);功率密度提升30%+,减轻充电器重量;双管集成封装优化空间利用率;典型应用:车载充电机(OBC)的PFC级采用650V SiC SBD。
3、开关电源/DC-DC转换器:
Si-SBD受限于200V耐压,Si-FRD高频损耗大,面对高频高频应用有很大的挑战:。
SiC解决方案:MPS结构器件(如Vishay第三代)实现超低Qrr(28nC);轻载效率显著提升(反向漏电流仅2.5μA);LLC谐振转换器输出整流效率>99%;典型设计:数据中心电源的PFC和同步整流采用1200V SiC MPS二极管。
4、 工业驱动器:
因其工业环境需求:高温、高可靠性、抗浪涌能力。这里主要是看一下SiC性能表现:结温175°C稳定运行,适应高温环境;浪涌承受能力达260A(TO-247封装);模块化设计降低寄生电感,提升系统可靠性。典型应用:工业电机驱动的逆变器续流二极管。
关于未来发展趋势:
1)技术方向:MPS结构成为主流(第三代产品普及),激光退火与减薄工艺进一步降低VF和热阻。1700V及以上高压器件性能优化,3300V SiC PiN二极管需求增长。
2)成本趋势:随着6英寸/8英寸晶圆量产,SiC二极管成本持续下降,与Si-FRD价差缩至2-3倍(曾达10倍)。
3)集成方案:SiC二极管与SiC MOSFET共封装模块(如全SiC模块)市场渗透率提升,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领域。
4)可靠性标准:2000小时HTRB测试和2000次热循环成为行业基准,高CTI塑封料(CTI≥600)确保绝缘可靠性。
总之,碳化硅二极管凭借材料先天优势和持续创新的器件结构(JBS、MPS等),在效率、频率、温度和可靠性等维度全面超越硅基二极管。尤其在600V以上高压、10kHz以上高频及高温工作环境中,SiC-SBD和SiC-JBS已成为替代Si-FRD的首选技术方案。随着成本下降和制造工艺成熟,SiC二极管正从高端工业领域向消费电子和汽车应用普及,推动电力电子系统向高效化、高频化、小型化方向持续演进。设计人员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电压、频率、温度及成本要求,在SiC与Si方案之间做出最优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