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大三电”系统是整车最核心的技术组合,涵盖电池系统(动力电池)、电机系统(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共同决定了车辆的动力性能、续航能力和安全表现。
以下从技术定义、发展现状、代表厂商及挑战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大三电系统技术解析
1.电池:
是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来源,其关键在电芯,电芯最重要的材料便是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目前锂电池是主流,常见的正极材料有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三元锂等。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寿命等是重要指标,直接影响车辆的续航里程和使用安全性。
功能:储能与能量输出,占整车成本约40%。
技术趋势:
材料:磷酸铁锂(LFP)成为主流,2025年占比达75.3%,因其安全性高、成本低,更易满足新国标安全要求。
形态:方形电芯占98.4%,CTP(无模组电池包)、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提升能量密度(如宁德时代麒麟电池达255Wh/kg)。
创新方向: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目标500Wh/kg)、钠离子电池(成本更低,宁德时代已量产)。
2.电机:
主要功能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将动力电池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主要构成包括定子、转子、壳体等。新能源汽车常用的电机有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等,其中永磁同步电机因性能优异,成为新能源乘用车的主流选择。
功能:电能→机械能转换,影响动力输出效率。
技术趋势:
高转速与高功率:汇川联合动力V6s电机转速达27,200rpm,功率288kW,效率97.6%。
集成化:“多合一”电驱系统(如长安超集电驱)集成电机、电控、减速器等,体积减少5%,重量降低10%。
材料:碳化硅(SiC)器件应用提升效率,但高速轴承、绝缘材料等依赖进口。
3.电控:
通常指电机控制器,主要功能是将来自动力电池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根据整车控制指令来控制驱动电机的运转,实现对电机转速、转向、角度、响应时间的精确控制。其核心部件包括功率半导体、控制软件和传感器等。
功能:协调电池与电机工作,包含整车控制器(VCU)、电机控制器(MCU)、电池管理系统(BMS)。
技术趋势:
智能化:华为ADS 3.0、比亚迪“天神之眼”支持无图智驾。
域控制器集成:如长安深蓝SL03搭载“智慧芯”域控制器,集成1500+器件。
痛点:IGBT功率芯片、BMS电压采集芯片等核心硬件仍被英飞凌等国外企业垄断。
二、新能源汽车大三电厂商
1. 全球2025年1~5月装机动力电池排名:
前10名中中国企业占6席,合计市场份额达68.4%(较2024年提升4.2个百分点)。
宁德时代:连续8年全球第一,技术路线三元锂+磷酸铁锂并行,麒麟电池能量密度255Wh/kg,覆盖特斯拉、宝马等国际车企。
比亚迪:刀片电池(LFP路线),成本降至$90/kWh,依托自供+外供(丰田、小米)双模式,增速超57%。
LG新能源:高镍三元电池,主要配套大众ID系列、起亚EV3。
中创新航:中镍高压电芯,支持800km续航,客户为广汽、小鹏
日本松下:过度依赖特斯拉,装车量下滑12.9%,正加速北美本地化生产应对关税政策。
蜂巢能源(长城系):增速110.1%,主打短刀电池,配套标致、雪铁龙等。
国轩高科(大众参股):增速78.9%,德国工厂投产推动海外扩张。
2. 电机与电控

弗迪动力(比亚迪):高度集成电驱系统,结合刀片电池打造高安全性方案,自研SiC芯片2023年量产。
汇川联合动力:超高转速电机技术领先,为小米SU7 Ultra提供三电系统,效率超97%。
威迈斯:800V高压平台与磁集成技术,供应小鹏G9、理想L9,功率密度行业领先。
华为:问界系列搭载DriveONE多合一电驱,但2025年因问界销量下滑,电机配套量同比下降9%。
3.商用车电机与电控
特百佳动力:成立于2016年,专注新能源重卡及工程机械动力总成,市占率超过40%以上。首创大功率电机、电控与自动变速箱深度集成方案,显著降低能量损耗并提升可靠性。产品覆盖纯电、混动、氢燃料路线,应用于矿区、港口等复杂场景,市占率连续多年超65%,2021年产值达2.9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10亿元。
苏州绿控:2012年成立,核心优势为新能源控制系统软件,突破外资垄断的AMT同轴并联混动技术。通过嵌入控制算法实现电机多模式驱动,配套绿控传动股份公司产品,占据国内纯电商用车市场30%份额。2024年启动50亿元研发制造项目,目标年产40万套电驱动系统。
中车电动:依托高铁技术积累,推出“T”动力电驱动系统。1)控制总成:八合一集成设计(含整车控制器、DCDC等),体积仅为同类一半,重量<35kg。2)电机:双绕组“超能电机”实现1.5倍动力冗余,故障时单绕组仍可驱动车辆。产品应用于2008年奥运大巴,防护等级达IP68(水下1.5米浸泡24小时),适配高温、高寒等极端环境。
臻驱科技:聚焦功率半导体国产化,自研车规级IGBT/SiC模块(如DrivePACK系列),具备超低损耗与高功率密度特性。2022年批量出货超10万片,客户涵盖五菱、长城、宝马等。2022年获上海国际集团投资,加速产线建设与新技术商业化。
精进电动:以三合一深度集成技术革新商用车电驱:EDM3000R系统将电机、控制器、减速器整合,废除三相高压线,减重50%、降本20%,百公里电耗降低7%。凭借该技术获2023年“新能源客车电驱动技术成果奖”,主要应用于10~12米公交车。
牛米驱动:成立于2019年,创始人成双银博士毕业于湖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团队来自于中车、比亚迪等厂商,全新一代技术采用全新拓扑结构、浸油冷却、扁线定子、无隔磁桥转子等技术,其中多项技术业内首创,并得到江淮汽车、湘油泵、福田汽车等客户的高度认可。
4. 大三电系统技术参数对比(2025年主流水平)

三、行业挑战与未来趋势
技术瓶颈:1)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下一代技术仍落后于日美企业。2)电控核心硬件(如IGBT、高精度传感器)国产化率不足30%。
维修与成本压力:三电维修占售后成本45%,电池包零整比超50%(20万车型换电成本超10万)。专业维修人员缺口达80%,高压电操作资质培训体系尚未完善。
未来方向:
电池:钠离子电池量产(宁德时代)、半固态电池(比亚迪第二代能量密度300Wh/kg)。
电驱:SiC器件普及(吉利自研)、多电机协同(比亚迪易三方平台实现三电机独立驱动)。
智能化:端到端大模型应用于整车控制(如腾势Z9GT)。
总结
中国大三电产业在市场规模和应用创新上全球领先(如宁德时代电池、弗迪电机),但核心材料与芯片仍受制于国外技术。未来需在固态电池研发、功率半导体国产化、维修体系完善三方面突破,才能支撑2030年新能源车市占率90%的目标。头部厂商通过技术整合(如比亚迪易三方、华为多合一电驱)持续提升竞争力,而商用车领域(特百佳)则展现了差异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