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仅有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却能游刃有余地调度从微波、Sub 6GHz到毫米波甚至太赫兹的全频段资源,以超过120Gbps的极速传输数据——这项突破性技术正在打开6G时代的大门。
2025年8月,北京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全球首款基于光电融合集成技术的自适应全频段高速无线通信芯片。
这项技术突破彻底打破了传统电子器件“一个频段一套设备”的僵局,为6G通信技术实用化奠定了颠覆性的硬件基础。
01 技术突破:攻克全频段自适应世界难题
在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1。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不同频段各有优劣:高频段数据资源丰富、速率极高,却难以远距传输;低频段穿透性强、覆盖广,却容量有限。”北京大学王兴军教授指出。
研究团队巧妙地选择了光电融合这条路。他们利用先进的薄膜铌酸锂光子材料,提出“超宽带光电融合无线收发引擎”这一全新架构。
该芯片最关键的突破在于实现了频率可广泛、快速、精准重构的片上集成光电振荡器。
舒浩文研究员解释道:“该系统借助高精度光学微环‘锁定’频率,能在0.5GHz至115GHz近乎八个倍频程的超宽范围内,快速、精准、低噪声地生成任意频点的通信信号”。
实际测试中,该系统表现出了惊人的性能一致性:全频段内通信质量平滑稳定,高端频段未有衰减,大于120Gbps的传输速率已完全达到6G通信的峰值指标要求。
02 环境智能:拥堵频谱中的“老司机”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款芯片展现出强大的环境智能。当某一频段受到干扰或阻塞,系统可实时、自动跳频至清晰频段。
香港城市大学王骋教授形象地比喻道:“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拥堵频谱中灵活变道,始终保持通信畅通无阻”。
这种智能自适应能力使得网络中断风险显著降低。实验室测试数据显示,其动态调谐能力可将网络中断风险降低76%。
这一技术的意义远超出高速传输本身。王兴军教授强调:“这种全频段重构的解决方案将催生更灵活、智能的AI无线网络,有望重塑未来无线通信格局”。
它第一次为真正意义上的“AI原生网络”奠定了硬件基础,可通过内置算法动态调整通信参数,应对复杂电磁环境。
03 全球6G竞争格局:中美韩“三足鼎立”
在全球6G竞争版图上,已经形成三足鼎立格局。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6G专利申请量已突破4万件,其中中国以37% 份额位居首位,韩国(21%)、美国(19%)紧随其后。
中国依托完整的产业链与政策支持,在高频器件、智能算法等领域持续领先。美国凭借半导体基础研究优势聚焦太赫兹通信。欧洲则通过标准化组织推动跨区域协作。
此次光电融合系统突破,将频谱利用率提升至传统方案的4倍,使单基站可同时承载10万+设备连接——这一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电信联盟(ITU)设定的6G核心目标值。
04 标准化进程:从技术优势到产业话语权
技术竞争的背后,是标准制定权的争夺。2025年6月,3GPP会议在布拉格举行,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领军企业齐聚一堂,共同规划并启动了6G技术研究工作。
实际工作将于2025年8月开始,持续18到21个月。基于Release 20期间的研究成果,Release 21标准项目将交付首批6G规范。
爱立信标准化研究总监Krister Sällberg表示:“首批6G规范应于2028年底前完成,以支持2030年首批商业6G部署的实施”。
中国团队的全频段兼容技术,使设备厂商摆脱了“多频段硬体堆叠”的设计局限,单芯片集成方案可降低终端成本达60%。
这一技术路径若被纳入国际标准,将重塑全球通信产业分工格局——预计到2027年,采用该架构的企业将在全球6G基站市场占据35%-40%份额。
05 应用场景:从通信网络到智能感知
6G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更快的网速,更在于其赋能的全新应用场景。王兴军教授描绘了这样的未来:“可以与卫星融合,实现全域无缝连接,不论是在沙漠、海洋,甚至是遥远的天宫空间站也将拥有极速Wi-Fi”。
在自动驾驶领域,6G的多频段协同能力使车载雷达探测精度提升至厘米级,同时降低30% 能耗。借助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未来基站和车载设备在传输数据的同时,能精准感知周围环境,真正实现“通信即感知”。
在医疗领域,“依靠6G高速率、低时延的特性,北京的医生可以通过机器人跨省为患者做手术,精准度丝毫不受影响”。
低空经济也将迎来全新发展机遇。中国移动已在部分城市建成了兼顾低空和地面通信的4.9GHz一网多用网络,2025年将在6+4个重点城市持续扩大规模化试点。
这些低空网络将有力支持外卖配送、物流载货、安防巡检、城市管理、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应急救援等创新业务发展。
06 经济效益:万亿市场即将爆发
6G带来的经济价值令人瞩目。预测到2030年,6G带动的全球经济规模将达2.1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的贡献率有望超过45%。
这主要源于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与卫星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双重驱动。
作为对比,5G从设计之初就通过采用精简设计减少“始终在线”信号,实现了比4G更高的能源效率。对于6G,行业计划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5G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降低网络能耗的方法。
中国信科集团总经理范志文表示:“6G会改变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国信科正全力冲刺“千亿级”目标,计划到2028年实现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研究预计,6G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结合后,每年可为全球GDP新增超1万亿美元。
07 零中断网络:6G可靠性的终极追求
中移智库发布的《2025年6G“零中断”网络设计白皮书》提出了更高目标的网络可靠性愿景。
2021-2024年全球4/5G重大事故超66起,网络故障(50%)和动网操作(38%)是主因,常引发过载(69%)、语音与数据业务同时受影响(88),且88%事故中断超2小时。
白皮书提出6G“零中断”网络愿景是“运行态的网络长稳服务、应灾态的业务零损保障”。
总体架构为“三体”架构:网络本体从架构、功能、信令网、网络云四方面原生抗毁,降低故障风险;灾备护体通过孪生平面主动预防、容灾平面快速恢复、逃生平面兜底保障,实现物理止损;
高稳智能体借助域内自治自愈、跨域协同容灾、AI风险防控,提升异常处理效率与精准度。
08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到千行百业
研究团队下一步将推进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和天线的一体化单片集成,目标是做出像U盘一样“即插即用”的智能通信模组,可嵌入从手机、移动基站到无人机、物联网设备的任何终端中。
“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革命的技术引擎,带动整个产业生态的协同创新与跨越式发展。”王兴军教授表示。
从产业角度看,这项突破将强力拉动宽频带天线、光电集成模块等关键部件升级,带来从材料、器件到整机、网络的全链条变革。
GTI主席高同庆指出:“我们已经闻到了6G的味道”。6G发展逻辑与4G、5G不一样,将升级为绝对的场景需求导向,消费机器人、智能终端、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将推动6G移动智能创新的快速发展。
随着2030年商用节点临近,6G正从概念一步步走向现实。北京大学王兴军教授表示,这项技术将催生更灵活、智能的AI无线网络,有望重塑未来无线通信格局。
北京、武汉等多地已经展开布局,中国信科计划到2028年实现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6G带来的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整个通信范式的变革。
不远的将来,当人们在飞机上开视频会议、在沙漠里直播、在家中与远方亲友全息互动时,会想起2025年这个夏天——正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中国科学家把6G的未来拉近到了可见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