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古微半导体
MGME SEMICONDUCTOR
碳化硅功率器件+电驱方案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电源.光伏储能.电力电子.低空飞行器...

国产碳化硅 就找明古微
技术学院
STUDY
2025 年 9 月 19 日至 21 日,北京临一云川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电机系、中科院空天院等团队,在新疆哈密淖毛湖基地成功完成全球首台兆瓦级商用浮空风力发电系统 SAWES1500 的戈壁工况试飞,预计 2026 年实现批量生产并网。标志着高空风能工程化应用进入新阶段。其外形酷似巨型飞艇,尺寸达长60米、宽40米、高40米,采用氦气填充的主气囊与环翼构成的涵道结构。

SAWES1500 浮空风力发电系统通过氦气浮空、涵道加速、多机组并联发电、千米级系缆输电与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技术原理与工程实现可按环节深入解析如下:
一、核心技术原理与工程实现
升空与悬浮:系统由轻质气囊充满安全氦气提供主要浮力,外形类似巨型飞艇,长 60 米、宽 40 米、高 40 米,总重约 50 吨。升空时地面牵引逐步升至 1500 米高空,该高度风速通常是地面的 3 倍(约 15m/s),风能密度高、稳定。三根高强度碳纤维系缆(抗拉 3000MPa)与气囊压力、环翼角度协同控制,实现 12 级强风下稳定悬浮与 ±0.5° 风向对准。
捕风与发电:主气囊与环翼构成直径 40 米的环形涵道,利用引射扩散效应将风速提升约 3 倍,显著增强作用在叶轮上的有效风能。涵道内布置 12 台 100kW 轻量化永磁直驱发电机组,无齿轮箱设计,低温永磁材料确保在 - 50℃至 + 50℃环境高效运行。总装机功率 1MW,年等效满发小时数 > 4000h,约为陆上风电的 2–3 倍。
电能传输与控制:系缆集成 66kV 高压电缆与数据传输线,将电力以≤5% 损耗送至地面控制站,可直接并入电网。AI 控制系统融合风速、风向、气囊压力、振动等多传感器数据,实时调节涵道角度与气囊压力,确保发电效率与平台稳定。
安全与极端环境应对:配备尖端放电防雷、电热除冰、降落伞应急回收等系统,极端天气下可在 30 分钟内降至安全高度或启动降落,确保设备与人身安全。

二、与传统风电对比
发电能力:1500 米高空平均风速12–18m/s,年等效满发小时数 > 4000h,高于海上风电 3000–4000h 和陆上风电 2000–3000h。
建设成本:无需百米级塔筒与大型混凝土基础,材料用量减少约 40%,1MW 装机成本约为陆上风电的 60%,度电成本下降约 30%。
灵活性:模块化设计,可在 24 小时内拆解转场,适应戈壁、海岛、山区、矿区等多种地形。
三、技术风险与极端环境应对方案
1)核心风险与应对策略
强风载荷风险
失效模式:12 级以上强风导致结构形变、系缆断裂或姿态失控。
应对技术:
采用碳纤维 -凯夫拉复合结构(抗拉强度超 2000MPa),涵道气动设计分散80% 风压;
AI 算法实时调整攻角与飞行轨迹,风速超标时减小迎风面积 40%,并以 “之” 字形路径卸力;
三系缆冗余设计,单根断裂后剩余缆绳仍可承载 80% 额定载荷,配合应力传感器触发熔断保护。
验证数据:新疆测试中成功抵御 28m/s(11 级)瞬时阵风,姿态偏差≤0.5°。
雷电冲击风险
失效模式:直击雷破坏电气设备、电磁脉冲干扰控制系统。
应对技术:
顶部专利尖端放电装置主动引雷,气囊导电纳米涂层衰减 60% 雷电流,4Ω 低阻抗接地系统泄流;
系缆采用 “导电芯 + 绝缘层 + 屏蔽层” 结构,关键设备双重绝缘封装,地面站法拉第笼屏蔽电磁干扰;
多脉冲电涌保护器(MSPD)吸收残余能量,100kA 模拟雷击测试设备完好率 100%。
预警机制:接入闪电定位网络,雷暴云 5 公里内 3 分钟降至 200 米安全高度。
极寒与结冰风险
失效模式:-50℃低温脆化材料,叶片结冰降低发电效率。
应对技术:
聚氨酯涂层确保- 60℃材料弹性,涵道叶片内置电热丝远程除冰;
氦气囊填充干燥气体杜绝水汽凝结,新疆 - 30℃环境连续运行 72 小时无故障。
极端天气终极保护
遭遇龙卷风等不可抗灾害时,触发 “一键熔断” 机制,缆绳预设薄弱点断裂,降落伞 10 秒展开,以≤5m/s 速度精准着陆;
地面控制站备用电源保障 30 分钟应急操作,确保设备回收。
2)控制系统冗余设计
主 / 备双控制器热备份,故障切换时间≤200ms,独立电源模块避免断电失控;
空地双链路通信,卫星与 4G 信号互为备份,偏远地区通信中断时自动进入预设运行模式。

四、成本与收益测算(1MW 规模为例)
1)投资成本明细
成本项 | 金额(万元) | 占比 | 对比优势(vs 陆上风电) |
浮空平台(含气囊) | 220 | 31% | 无塔筒,材料用量减少 40% |
发电模块 | 180 | 25% | 轻量化永磁机组成本低于传统齿轮箱机组 |
系缆与输电系统 | 120 | 17% | 无需高压输电线路,千米级传输损耗≤5% |
地面控制与基建 | 80 | 11% | 无混凝土基础,建设周期缩短 60% |
研发与测试摊销 | 100 | 14% | 规模化后可降至 5% 以下 |
总计 | 700 | 100% | 成本为陆上风电 60%,海上风电 35% |
2)收益与经济性分析
发电量测算
年等效满发小时数 4200h(陆上风电约 2500h),年发电量 420 万 kWh;
居民电价0.5 元 /kWh,年售电收入 210 万元。
运维成本
年运维费用约28 万元(占收入 13%),含氦气补充(年损耗率≤3%)、传感器校准等;
模块化设计实现24 小时转场,运维效率是陆上风电的 3 倍。
投资回报
静态投资回收期:700÷(210-28)≈3.8 年(陆上风电约 5.5 年);
度电成本(LCOE):0.23 元 /kWh,较陆上风电(0.35元 /kWh)低 34%。
五、与传统风电全生命周期 LCOE 对比

1)核心指标差异
指标 | SAWES1500 | 陆上风电 | 海上风电 | 优势来源 |
设计寿命 | 20 年 | 25 年 | 25 年 | 模块化易更换部件延长寿命 |
年发电量(1MW) | 420 万 kWh | 250 万 kWh | 350 万 kWh | 高空风速稳定(12-18m/s) |
建设周期 | 15 天 | 90 天 | 180 天 | 无基础施工,充气即可部署 |
全周期投资(万元) | 980 | 1160 | 2000 | 材料与施工成本大幅降低 |
度电成本(元 /kWh) | 0.23 | 0.35 | 0.48 | 高发电效率 + 低建设运维成本 |
土地占用 | 20㎡(地面站) | 1500㎡ | 无(海上) | 对地形破坏极小 |
2)场景适配性对比
偏远地区:SAWES1500 可快速部署至海岛、矿区,2 小时升空供电,而陆上风电需数月基建;
应急场景:地震后 24 小时内完成转场供电,传统风电无法实现灵活迁移;
电网接入:模块化集群可按需扩容,适配分布式电网,避免海上风电的远距离输电损耗。
六、功率半导体核心机会与技术要求

1)关键应用场景与器件需求
高功率密度逆变器
功能:将 12 台永磁机组输出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并网,需适配高空 - 50℃低温环境;
技术要求:采用 SiC MOSFET 芯片,开关频率≥20kHz,功率密度≥5kW/L,耐温范围 - 55℃至 175℃;
市场空间:单台 1MW 系统需 12 套 100kW 逆变器,若2030 年装机 10GW,市场规模超 50 亿元。
高压直流输电模块
功能:系缆内 66kV 高压输电的整流与稳压,降低千米级传输损耗;
技术要求:IGBT 模块耐压≥10kV,通流能力≥500A,采用串联均压技术,损耗≤0.3W/A;
创新点:需开发耐振动的封装结构,适应高空平台±0.5° 姿态波动。
智能控制与驱动芯片
功能:AI 姿态控制算法的硬件载体,实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风速、压力、加速度);
技术要求:MCU 运算速度≥200MHz,集成 16 路 ADC 采样(精度 12 位),支持 CANopen 通信协议;
配套器件:需要高精度霍尔电流传感器(误差≤0.5%)与宽温域运算放大器。
安全保护器件
功能:过流、过压、绝缘监测,触发应急熔断与降落程序;
技术要求:固态继电器响应时间≤10μs,绝缘监测模块分辨率≥1MΩ,适配 66kV 高压环境;
应用场景:系缆应力传感器与保护芯片联动,实现毫秒级熔断控制。
SAWES1500通过结构创新与智能控制,成功将高空稳定强风转化为可并网电能,在发电效率、建设成本与部署灵活性上均优于传统风电。随着材料与控制技术的持续优化,其有望在全球清洁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为功率半导体产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SiC M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