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能逆变器是一种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并能够将电能储存于电池中的设备。基于电池的储能系统可用于创建独立于公用事业的太阳能供电家庭或企业(称为住宅或商业ESS),与公用事业规模的ESS(称为"电表前")不同,后者被称为"电表后",用于在高需求期间补充发电。储能逆变器在应对电网电力波动和提高电力系统供电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控制电池与电网之间的输电功率,并且在电网短暂掉电时保证负载的持续供电。
储能逆变器具有多种特点。首先,它可以通过控制电池与电网之间的功率流,使得电网的功率波动得到平衡。其次,它可以通过双向转换实现电能储存与输出。再次,它可以通过采用多种保护措施,保证电池和储能逆变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最后,储能逆变器可以智能化地控制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进一步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下图是储能逆变器的基本框图

在储能逆变器的设计中,碳化硅(SiC)MOS与IGBT的选择本质上是效率、成本、功率密度、系统复杂性和应用场景的综合权衡。以下是SiC MOS和IGBT的核心对比。

根据以上图表给出的对比结果,我们在选择成本还是效率的问题上可以重点关注以下5个点:
1、效率优先场景(选SiC):
户用/工商业储能: 电价高,生命周期内电费节省 > 初始成本差异(效率每提升1%,年发电量增益显著)。
高功率密度需求: 如便携式储能、车载逆变器,SiC的高频特性可缩小电感/电容体积50%以上。
高温环境: SiC结温可达200°C,降低散热设计难度。
2、成本敏感场景(选IGBT):
大型电站储能: 初始投资压力大,效率差异对低电价地区收益影响小。
低开关频率应用: 如工频逆变器(50/60Hz),IGBT的损耗劣势不明显。
成熟产品迭代: 现有IGBT方案升级成本低,无需重新设计拓扑。
3、混合方案折中:
Hybrid设计: 高频支路用SiC(如DC-DC升压),低频支路用IGBT(如DC-AC逆变)。
部分替换: 仅在损耗关键位置(如续流二极管)使用SiC SBD,降低成本。
4、生命周期成本(LCOE)计算:
案例: 10kW户储逆变器,SiC效率98.5% vs IGBT 97%。
年发电量差异:1000kWh(按日均30kWh计)
10年电费收益(电价0.8元/kWh):约8000元
SiC方案价差:约2000元 → 净收益6000元
5、技术趋势与供应链:
SiC降价加速:2023-2025年SiC器件价格年均降幅15%(Wolfspeed预测),800V系统普及推动需求。
IGBT优化:新一代IGBT(如TRENCHSTOP™ 7)效率提升至98%,缩小与SiC差距。
以下是典型的应用方案:

设计优化建议:
SiC优势最大化:采用三电平拓扑(如T-Type)降低器件应力,提升效率至99%+;优化驱动电路(低电感封装+负压关断)避免SiC误导通。
IGBT成本控制:使用软开关技术(如LLC)降低开关损耗;选择模块化IGBT(如EconoDUAL™)简化散热设计。
关于储能逆变器器件的选择,到底是成本还是效率更重要,其实没有绝对最优,只有场景适配。
SiC:追求极致效率、功率密度或高环境温度的场景,且接受2-3年成本回收周期。
IGBT:初始预算严格受限、低开关频率应用或对体积不敏感的场景。
随着SiC成本持续下探(预计2027年与IGBT价差缩至30%以内),其渗透率将在高端市场全面领先。建议新项目预留SiC兼容设计,确保技术迭代灵活性。